这种
“黑痣”
原来是基底细胞癌?
今年60多岁的王大姨,两年前无意间发现额头上长出一颗米粒大小的突起,有时候有点痒,老是不自觉的搔抓,想把这个“小疙瘩”扣掉,有时候破了微微出血,也很快结痂,王大姨一直没把它当回事。但春去秋来,最近这颗小小“黑痣”慢慢变大,周圈感觉隐约变黑了,甚至总是长不好,医院看看这颗“黑痣”。
皮肤科郭主任详细询问了王大姨的病史,并给这颗“黑痣”做了皮肤镜检查,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原来表面的黑色物质并不是痣,而是长期以来的渗出物形成了一个黑色的“壳”,而下面则是一个溃烂的创面,边缘隐隐发黑……大概率是皮肤癌,建议王大姨立即入院准备手术治疗。
王大姨在外科住院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了手术切除,术中的冰冻病理报告“基底细胞癌,切缘及基底阴性”,与临床的皮肤镜表现也正好符合。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自从当年电影“非诚勿扰”一颗小小“黑痣”最后变成了恶性肿瘤,“黑痣”和“皮肤癌”这个话题迅速变得敏感起来。
早期基底细胞癌极易误诊为色素痣!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皮肤癌,中国人的BCC多数呈黑色,所以早期极易误诊成色素痣!
科普内容
Q1
基底细胞癌是什么?为什么看起来就像颗黑痣呢?
A1
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其发生可能与长期日晒密切相关,长期或大剂量X线照射、砷的摄入、烧伤、瘢痕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发展亦可能有关。本病好发于曝光部位,如面部、耳部、手背和前臂等,因为中国人的“基底细胞癌”很多呈黑色或褐色,所以在发病的早期极易误诊为色素痣,如果误诊或者治疗手段不当,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
Q2
基底细胞癌有哪些临床特点?
A2
1、好发于老年人的头皮、面颈部,尤其是面部突出部位;
2、常为单发,亦有散发或多发;
3、一般表面光滑,比较有光泽,后期可破溃,可变为硬化性斑块和浅表性色素性皮损。
4、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
基底细胞癌的分型中,色素型和结节溃疡型最为常见,早期皮肤肿物呈黑色小结节,比较光滑,后期可以出现破溃,门诊的皮肤镜可以看到蓝灰色卵圆形巢、多发性的蓝灰色小球、分枝状的毛细血管扩张等结构,帮助医生鉴别诊断,但完全的确诊需要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
Q3
那“基底细胞癌”要怎么治疗呢?
A3
一旦确诊,首选手术切除,因为激光、冷冻、刮除及单纯外用药物治疗复发概率大,治疗不彻底,如果已经无法手术或手术切除不彻底,可配合放射治疗或光动力治疗。
“其实皮肤癌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十分容易判断和治疗的病症。”郭主任解释。每当皮肤癌发生时,都会发出信号。起初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粗糙的小斑,比周围皮肤略红或略白;也可能是微小的肿块或一个很易出血、愈合缓慢或不能愈合的小溃疡等等。一旦发现这些信号,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本文部分内容及文字来源于网络,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目的,如有侵权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文字整理:河北医院皮肤科李梦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