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根据《灵枢》所述,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其中的调、通、引、决四字,正是针灸最重要的治疗大法。值得重视的是,《灵枢·经水》以十二水比喻十二经,经脉流注如同江河横流。而调、通、引、决四法均为治水之法,缓则调、引,是为治本;急则通、决,是为治标。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调谓调适。”所谓调,就是调适、调和、调节、调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灵枢·终始》)可见调气就是调阴阳、和五藏,此乃针灸基本治法。调五脏通过五脏原穴和背俞的针灸,可用来治疗五脏神气病。如抑郁症见五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忧思而不解,肾恐惧而不收,肝魂伤而狂忘,肺魄伤而悲泣,致焦虑、抑郁、恐怖等症,可取五藏之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太冲)和中脘(代鸠尾)、气海针刺。又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属五脏气乱、气虚者,也可用五脏原穴、背俞为主,运用走罐和针刺等,达到宁心安神、阴阳调和、气机通达、调和五脏的功用。调督任针刺五脏原穴即所以调五行,同时也用以调和阴阳。除此而外,针方中还常配合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关元诸任脉穴,百会、神庭、本神、前顶诸督脉穴,如此任督合用,同样是调阴阳的核心。督、任同调,神气共治,可用于各种精神神经病症。如用督脉百会、大椎、筋缩、腰奇,任脉关元、下脘、鸠尾、巨阙等穴阴阳互(针)刺法,治癫狂痫有效。又如小儿抑郁太息,可取天突、膻中、中脘、神阙和身柱、灵台、至阳等,用药物敷贴法获效。调乱气《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名)曰乱气。”《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法可用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慢性病症,如郁证、瘿病、慢性喉痹、藏躁、遗精等。尤其适用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脏腑经络的病症,如胸痹、咳嗽、胃痞、腹胀等。在临床上,可根据脏病取背俞、腑病取募穴,经脉病取荥、输穴(以输穴为主)的原则来取穴,远取与近取结合组方。如气火上逆、清浊相干,乱于胸中心肺者,表现为头胸烦热、俯仰喘喝(气短)、心烦、恐惧、失眠,可选用调气复方,取大陵、鱼际、太溪、膻中、气海、中脘等。针法毫针治五脏久病之法调法以针刺为主,迎之随之以意和之,以静、徐、缓、轻、浅、弱刺激为要,可运用调气、导气、平补平泻等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毫针的基本操作方法,是静以徐往,微以久留,通调血气,祛邪扶正。《灵枢·官能》强调针刺必须神定气闲、心静手巧,过程徐缓,用针端正,治神安静。导气之法导气法出《灵枢·五乱》,在于引导脏腑经络中互扰乖错的清浊之气,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故调神气常用徐往徐出的导气针法,和平补平泻调气法,取得微弱针感后静留、久留,以养神气为宜。包括通经脉、通六腑、通孔窍等方面,要求强刺、深刺、重刺,取得较强针感,并气至病所。通经脉通经脉,循经取远端穴和以痛为输、局部取穴相结合,治经脉血气不通的疼痛、瘫痪、痿痹等疾病。通经脉应用广泛,以实证、闭证为主,常取十四经要穴、大穴、针感强者。如通督阳法,可用于阳气闭阻,不能宣达,督阳不通,见身体各部感觉异常,四末不温而寒凉者,多取大椎、至阳、腰阳关等督脉穴。如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总领一身阳气,是最重要的通阳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该穴可适当深刺,有时还可采取多向行针,以获得到不同方向的针感传导。又如针刺内关施以气至病所手法,使针感上传心区,用治冠心病心绞痛。通六腑六府,胃、大肠、小肠传化水谷,三焦、膀胱运行津液、通利水道。在临证时以“六腑以通为用”为原则,对胃、肠、膀胱病采用募穴为主的通腑法。胃病取用中脘、上脘、下脘和梁门、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可合称为“三脘”,用以通胃腑、和胃气,《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如胃气不降,见饮食不下、胃纳差、恶心欲呕等,可刺三脘以治诸症。大小肠病用天枢、大横、气海、水分、神阙、水道,及气海旁开2寸处、关元旁开2寸处等,组成各种有针对性的通腑针治处方。除可治便秘之外,还可治疗各种难治性肠病。在治疗结肠病症时,要注意右、左下腹部有无压痛点,如有明显压痛者宜加针穴,甚而在该痛点加用傍针刺或齐刺法,以加强疗效。通腑法用于中焦脾胃和下焦肠腑等病时,常以大肠传导为指归,使糟粕浊气应时而下,则胃气自和。故通肠则和胃,和胃必通肠,如三脘、建里、足三里健胃,天枢、大横、气海、上巨虚、大肠俞通肠合用等。膀胱病用中极、曲骨和以此两穴为中心、旁开0.5~1寸的一系列穴位,如大赫、气穴等。可用长针排刺中极、关元或曲骨及周围穴,如大赫、气穴,在膀胱、尿道、前列腺病症针刺时,务求针感下传至会阴、尿道。通调和合《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使水谷不得久藏。”通达大肠也可通达全身气机。因此,在治胃肠病、代谢病时,清浊相干、脾胃失调者时,常用足太阴、足阳明和任脉穴配方,如取足三里、阴陵泉、中脘、气海、神阙、阴交、水分等调脾胃升清降浊,可交替配用上述通大肠法,是为通、调和合之方。深刺法对胃肠部分病症可用单穴深刺法。如胃下垂,取6寸针从胃上穴(脐上2寸、下脘旁开4寸处)沿皮下肌层透刺至脐孔,加强手法,使胃部出现热胀、收缩感即止。又如深刺中脘、天枢,将针刺入腹腔内,可分别用治胃痉挛、小儿急性腹泻等。通孔窍以咽喉和眼病为例说明。开音启闭急性创伤性喉炎,可取开音1号穴(位于颈喉结旁开1寸,即甲状软骨切迹向外旁开1寸,也即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用1寸针雀啄进针,针刺入皮下后。再进针时用呼吸泻法分别进针,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边小幅度捻转,边缓缓向深处直刺,刺入约1寸,留针30分钟。益明通窍风池、球后、睛明深刺,可用治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等内眼病。如风池用毫针直刺1.5寸得气,针尖朝向患眼眼底,应用取热法将热送至眼底。球后,毫针直刺1.5寸得气,留针30分钟。睛明穴用毫针直刺1.2寸得气,留针30分钟,浅刺则效果不佳。针法通法均应以疾、急、重、深、强刺激为要,取得较强的针感,从而取得迅速疗效。在临床上,可根据相应病症,采用多穴同经强刺激,以构成针穴方阵取效的通六腑针方,和单穴、少穴深刺法的通经脉、通孔窍等针方。引法,引有引流、引领、引导之义。一般而言,引法是在与病位相距较远处或相对处的穴位进行针灸,以引导经气和调节经气,实际上也是选用针穴调和阴阳的一种特殊“调气”法。《内经》的“引”阴阳互引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用阴经穴治阳经病,用阳经穴治阴经病;还包括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脏病(阴病)取背俞(位于阳),腑病(阳病)取腹募(位于阴)等。气血分治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马莳曰:“谓导引其气。”决,决破其血。气虚宜引经气,血实则决络血,是为针刺两大治法。标本虚实例《灵枢·卫气》曰:“下虚则厥,下盛则热痛。故实(原作“石”,据《太素》《甲乙经》改)者绝(截)而止之,虚者引则起之。”说明十二经标本上下各有所主病症,属实者当绝其根而止,虚者当引其源而起。虚者在起点(本)引之,实者在止点(标)绝(截)之。病位上下例《灵枢·刺节真邪》曰:“上寒下热……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是上热下寒,以下引上之法。《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痛……取行间以引胁下。”即为取以下部穴行间,引治上部病胁痛,是引而下之例。可见,引法可从气反理论去理解,从阴阳、气血、虚实、标本、上下去把握应用。而其中以本(四肢)引末(头面躯干),以标本虚实例来指导引法应用者为多。引法的应用针法除可在调神针方中应用之外,这种方法还常用于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疖肿、面部痤疮和慢性麦粒肿等。三叉神经痛见情绪急躁易怒者,为风火上逆之证。针方用面部诸穴浅刺留针以疏通经气,风池、合谷以祛风止痛,配用手足相关荥穴降逆泻火,常有显效。灸法常以远道穴用麦粒灸法,是为引法之妙用。远道取穴常以身体末梢穴为主。如耳尖穴是麦粒灸和药笔点灸,可用于各种病症,包括各部扭挫伤、多种急性炎症(急性结膜炎、扁桃腺炎、腮腺炎等)、术后感染和疼痛、急性关节、运动系病症等。再如十二井穴可表里同取,如少冲、少泽治面热面赤、口舌糜烂。也可上下同取,如关冲、足窍阴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等。决,开通水道,溃堤决岸。“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素问·针解篇》)“血实则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决就是刺络放血。《内经》放血法经络诊察刺络放血法是基于络脉诊察的基础上进行的。络脉形色变化,以审视、扪切为主。望诊以审视血络横暴青紫显露怒张者,则可用刺络法泻之。切诊则必先用切循,以手指扪索络脉,有坚实结聚处用决法泻血。决法和通法从某个角度来说,决法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通法。两者的最大区别,通法的治疗部位是经脉,以气至病所和针至病所为主;而决法的治疗部位是浅表显露络脉为要,以放出紫黑瘀血为主。决法的临床应用决法有活血通络、清热泻火、开窍醒神、祛瘀决闭等作用,主要用于实证、热证、瘀血证等,常用四肢末端井、荥穴,也可用于肘窝、腘窝和浅表血络显露处。在临床上,可用皮肤针、三棱针、挑刺针和粗毫针等,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体质,采用点刺、散刺、叩刺等法。如从广义角度讲,实际上还可包括割治、刮痧在内。如麦粒肿可用耳尖放血,局部阿是穴针刺放血;斑秃用皮肤针强烈叩刺局部皮损区,使之出血。高热用耳尖、十宣,乳蛾用少商,中风闭证用人中、十宣、十二井,头痛用太阳,点刺出血等。一般忌用于老弱儿童和出血倾向者。针灸的温法应该包括艾灸、火针和针刺热补手法(如烧山火手法)等有温热效应的治疗方法。以下就艾灸、火针之温法作一简介。艾灸法艾灸法的作用特点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坚紧者为宜,如《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寒者热之,陷下者灸之,针之不为,灸之所宜,是《内经》所规定的治疗法则。根据艾灸法的作用特点,其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阴证、瘀血证为主,对慢性病及阳气虚寒者尤宜。艾灸有温散祛寒、回阳救逆、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祛风除湿、养生保健等功效。不仅可用于体弱久病的慢性病症,也同样适用于体强新病的急性病症,还可用于急性热病和痈疖、消渴。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者,亦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可单用灸法,也可先灸后针,先针后灸等。虚实寒热皆可灸之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但是也可用于部分热证。如李梴《医学入门》:“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认为虚实寒热皆可灸之,可助元气、散邪气,使其气复温,热邪发散。火针温通法以火针施于穴位和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温阳祛寒、疏通气血,适于病势急者。火针法的要点其一是红,指针尖一定要烧得通红,否则无效;其二是快,进针、出针要迅速而敏捷,否则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火针对新病、久病,轻重缓急各种病症均皆适宜。其适应证主要用于疼痛、麻木、瘫痪、癥积、瘰疬等。也有用于高热神昏、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等危重病症的。火针和直接灸的特点是作用持久、刺激均衡,对慢性病尤其相宜。故认为火针是直接灸的变法,而称为淬灸。可用大头针将其针尖烧红,对准穴位刺入。劫法又可称为解结法、截根法,是以痛为输取穴,以知为度评定疗效的刺灸方法。主要在病灶局部和阿是穴(压痛点)刺灸以解结止痛。具体方法包括火针、艾灸、拔罐、挑割、烙熨、长圆针等。劫法和决法最大的不同,是出气和出血。决法决血络,放血见血;劫法解筋结,松解散结而不必出血。阿是穴和压痛点阿是穴阿是穴(《千金要方》)又称不定穴(《玉龙歌》)、天应穴(《古今医统》)、敏感点、压痛点等,无具体名称和固定部位,是以压痛处和反应点为刺灸穴位,为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来源之一,用于疼痛诸症。医生在临床上用撮捏、按压等方法检查,问其舒快或疼痛处,是以为刺灸之穴。压痛是体表反应压痛是病人对病症的体表反应,压痛应手,按之轻快,刺灸病已。《灵枢·背输》曰:“(背输)皆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灵枢·五邪》曰:“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输,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可见,用按压切诊探测体表的压痛反应,是发现腧穴、应用腧穴的重要方法。结筋病灶点切诊时手法用力要均匀,一般多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或侧面,进行按压、点压、推移诊查。左手拇指轻轻点在所要点压部位的一侧,以扶持或固定部位,然后用右手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或侧腹面,点压、推移、循按、提寻,沿经筋或经脉进行逐一寻查。除上述之外,不少外证(如疮疡、痈疽、皮肤病)在其病灶局部处应用刺灸、拔罐等,也应属于劫法的范畴。针刺火针火针多以局部穴位为主,即是以疼痛处和病损局部的浅表层为刺激部位,也可以循经取穴。火针有不同规格,包括细火针、中型火针、粗火针、三头火针和火鍉针等,可分为深刺、浅刺、烙熨三法,用于不同病症。如深刺法可用于瘰疬、甲状腺结节、腱鞘炎,还可用于疖肿、乳痈的排脓。浅刺法可用于色素痣、寻常疣、扁平疣、皮肤黏膜溃疡等及趾指关节炎,末梢神经炎和顽固性面瘫等。烙熨法可用于直径大于5毫米的色素痣、疣赘、皮肤溃疡和痔、肛裂。长圆针将长针、圆针两者相结合,使平刃状针末,一端保持锐锋状,一端保持圆钝状。锋刃端利于透皮进针,使针末直抵结筋病灶点处,且可在粘连或瘢痕中行锐性分离术。在结筋病灶边缘接近正常组织处,则应用圆钝端行钝性分离术。适应于筋痹、骨痹,分别用关刺、恢刺、输刺、短刺法等法,解结松筋。此外,还有铍针、镵针、锋钩针法等,毫针的半刺、毛刺、浮刺、分刺、关刺、恢刺、短刺、傍针刺、齐刺、扬刺、围刺等,以局部取穴为主者均属此法。麦粒灸常就近取穴,以患处中心为主,发散火毒,决闭解结,可视为本法范畴。如胆囊压痛点着肤灸,可立即缓解胆绞痛。对各种痈疽疖肿,也可在其中心部位烧灼。此外对各种痈疽疖肿,也可在患处的周围用小艾炷间隔适当距离围成一圈,然后同时点火,称为围灸。
念来针灸要诀
“主症选主穴,辨证选配穴,随症加减穴,善用效验穴”的临证选穴要决,对针灸选穴方法作了糈辟总结,首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选取主穴,这是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选穴方法;其次,对疾病进行综合辨证,根据证候类型和伴随症状选取相应配穴;再次,随着疾病发展,根据其症状及仰;征的变化灵活加减穴位;
此外,在疾病整个过程中,可针对疾病所表现的某些症状针对性选取效验穴,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这四句口诀不仅便于记钇,更能有效指导临床选穴,箪握之后将对临证选穴更为得心应手,同时也体现了临床选穴时的一种思维模式:苜抓主症,重视辨证,灵活加减,不忘经验。作为医者,当采取综合的辨证思维方法整体把握疾病,针对疾病的症状、俥征、病因、病位、病机、病势等加以缜密的分析,同时结合古人及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在以上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选取最适合的腧穴进行配伍,最大程度发挥穴位的治疗作用。
往期回顾:
念来针灸特色:
念来针灸最大的特色在于主症选主穴,辨证选配穴,随症加减穴,善用效验穴,对疑难杂症和全身性疾病疗效突出。
独特的辩证取穴(理法方穴)方法。
独创了穴代药效,以针(灸)代药。
独创了针刺捻转补泻手法。
运用的临床腧穴配伍法则和针灸处方协同作用,应用于临床有极佳效果。
学习受益特点:
(1)零基础都可以上手操作
(2)所有穴位无安全隐患
(3)针到痛止,学完即可操作
(4)老师手把手教选穴,进针,一症一方法,一对一练习,考核,指导,保证学会!
2天全是干货,理论结合实操,现场学会针灸操作技巧,现场体验念来针灸神奇效果!
老师寄语:
不讲那么多空洞的大理论,大理论治不了病、我就是一名传播健康的临床中医、有20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现仍在临床一线,每天都有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教给大家的也是最实用的技术、学员追求的疗法是真正能治病、切实有效、临床可验证、远期疗效好的技术,通过学习,您就可以成为治病高手,让您的技艺超过传统疗法医生20年以上的水平。亲身体验后你会发现:念来针灸技术的实际效果可能比广告描述的还要好、还要让人震撼!
排寒针
授课内容
一、男科特效针法:
1、阳痿,性功能障碍特效针法(1-3次见效)
2、早泄特效针法功法1-3次见效
3、扶阳特效针法主治性功能低下(巩固精元,升提阳气)
4、肾虚腰痛,手脚冰凉
5、心肾不交,失眠盗汗,浑身没劲
6、前列腺炎
7、膀胱炎
8、尿频、尿急,夜尿频多
9、缩阴提臀,骨盆修复,立竿见影!
二:针灸治疗心脏三高类疾病
1、心梗三针,急救针法,可做后期长期调理!
2、中风后遗症
3、10分钟降血压(一个月让高血压患者停服降压药的手法、针法、秘方)
4、失眠
5、白内障老花眼近视
三、针灸治疗骨病类疾病
1、强直性脊柱炎治好方案,特效绝技。
2、椎管狭窄治疗方法!
3、痛风(病人不用忌口,该怎么吃怎么吃,快速解决病人痛苦,以医院尿酸化验单为准,签约治疗!)
4、签约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绝技,一二三度的皆可包治疗!!
5、坐骨神经痛
6、颈椎病一分钟治疗手麻的绝技!
7、肩周炎根治方法,操作不复杂,效果立竿见影!
8、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并发屁股疼(梨状肌综合症)根治方法(梨状肌综合症一次好转60%,5天治愈。国内首创方案)
9、急性腰扭伤,5分钟治好!简单高效,立竿见影!
10、膝盖痛
11、一次性治愈足跟痛
12、一针治疗富贵包
莽针治疗颈丶肩丶腰疼
四、针灸治疗神经类疾病
1、三叉神经痛
2、面瘫(一次见效,7天治愈,病程时间短的,无需七天!)
五、针灸治疗脏腑类疾病
1、肝炎
2、十天治愈乳腺纤维瘤(这个病已有大量的治愈案例,可包治)
3、一分钟治好乳腺增生(本技术可维持远期效果,医院B超诊断报告,作为治愈标准!!)
4、慢性肠炎,治疗有妙招,方法简单易操作,效果非常明显,10天治愈!
5、痔疮根治方法
6、排寒湿针,一次排寒能将体内30年寒气排出体外,专治手脚发凉
老师简介
刘金生,字清远,号念来,以号行。
北京天医中医药研究院独家签约老师
大学文化,祖传名医,北京武警总队培养,师从名师年12月,16周岁因中医技术被特招应征入伍在辽宁边防部队丹东支队;年,部队特别培养,年超期服役,年香港回归,转为志愿兵后医院工作;年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医院实习;在北京九洚堂任针灸科任主任医师,年初独自开立诊室。
主办方:北京天医中医药研究院
本期特价元
课程时间与地点:
年6月10日—12日(10日石家庄报到)
年6月15日—17日(15日广州报到)
研修费元,食宿可协助安排,费用自理。
王主任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mosesuzhijm.com/jmsszjc/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