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恐惧,还有对医学未知持续探索的勇气与挑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更加谨慎地去应对,直至打赢这场战争。
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传达了2大好消息:
截至今晚,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奋战肺炎抗击一线;
看病难和住院难有了很大程度缓解,武汉建立“10+10”模式,医院计划提供张床位,医院能腾退多床位收治疑似和确诊病例。
在好消息的背后,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至少面临着5大挑战尤待解决。
挑战1:新病例激增,危重多治愈少
我们先来看看最新的统计数据,从中分析疾病现状: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1月27日24时,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现有重症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例,累计治愈出院60例,现有疑似病例例。
全国疫情每日新增趋势图(截止1.27)来源:医生站App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1.发病人数猛增:仅1月27日一天全国新增病例达例,其中武汉新增病例例。而就在前日(1月26日),武汉新增病例仅80例。两天之内,新增病例一下子翻了近11倍!疫情的传播速度(检出患者的增速)令人瞠目结舌。
2.重症患者比例高:目前累计重症率达到22%,而仅昨日1月27日一天就新增重症病例例,占现有重症病人比例的53%。
3.治愈出院患者少:从去年年底发现新冠肺炎病例至今,累计仅60例患者出院,其中湖北45例,广东、上海、江西各4例。根据有限资料显示,这些治愈患者年龄多在60岁以下。
此前,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表示,轻症病人大概1周恢复,偏重的可能需要两周或者更长时间。从疫情增长地图来看,1月18日开始确诊患者人数开始明显上涨,武汉卫健委20日凌晨通报显示,1月18日和19日两日共新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例,按理说不少轻症病人目前应该已经恢复,但是我们依然看到治愈患者不足百人。这也印证了目前重症患者比例较高的事实。
疫情累计确诊及死亡病例增长地图来源:腾讯新闻
4.疑似病人数量庞大:目前疑似病例已经近例,按照1月26日湖北省防控工作发布会上武汉市长周先旺的讲话,送检确诊率在45%左右,如此推算确诊病例短期内或将增加多例。
挑战2:传播途径不仅呼吸道,无症状也亦可能感染
根据卫健委昨日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传播途径除了呼吸道飞沫传播外,还新增了接触传播。而根据疑似感染新冠肺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的描述,他的首发感染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并且认为病毒可能是通过眼结膜传染。这也提示公众,除了戴口罩隔绝呼吸道飞沫传播外,尽量少出门、注意手卫生也是同样重要的防控措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以出现一定数量的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即没有任何症状,但可以排出病毒,存在一定传染性。1月24日《柳叶刀》发表的论文中,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明确提出,感染者可以“没有临床症状而因此成为极为危险的移动感染源”。
柳叶刀论文Afamilialclusterofpneumoniaassociatedwiththenovelcoronavirusindicatingperson-to-persontransmission:astudyofafamilycluster
与发表的病例类似的是,《安阳日报》今日也曝出一个事例:一女子从武汉回河南至今无症状,但与该女子有接触史的3人均已确诊新冠肺炎,其余确诊2人为女子亲戚,这5人均无武汉旅行及居住史。
挑战3:不少症状不典型,诊断难度大,易扩大传染
此前的诊疗方案指出,新冠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但是医院新冠肺炎患者识别“升级版”方案指出,需要高度警惕以非呼吸道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传染源。
迄今发现的“不典型”病例中,有病例仅以消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有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有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心慌、胸闷;有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还有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明确指出,部分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以无发热,或为中低热。而某位身处疫区一线工作的呼吸科医生也在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