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皮片移植术
定义:皮片是指一块单纯皮肤,或不含皮下脂肪组织的皮肤。由身体某一部位取皮片移植于另一部位,称为皮片移植术。供皮的部位称为供皮区,受皮的部位称为受皮区。?
1.?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皮片移植术主要用于修复体表软组织的浅层缺损。无论是无菌操作下形式的新鲜创面,或有细菌感染的肉芽创面,均可行皮片移植术,以防止影响功能的瘢痕挛缩或形态异常。此外,皮片还可用于填补与身体表面相通的腔穴管道,如口腔、鼻腔、阴道、眼窝的内壁粘膜缺损;也可将皮片作成管形用于修复阻塞的鼻泪管,或延长尿道下裂的尿道等。
禁忌症:游离皮片移植的条件完全依靠创面活性状况,需要受区有足够的血供以及有活力的创面肉芽组织来维持皮片生存的需要。以下不适用:
◇?严重感染创面
◇?有骨、肌腱、神经暴露的创面
◇?放射治疗后的组织
◇?异物外露的创面
◇?长期不愈的褥疮
◇?陈旧性肉芽创面
2.?常用分类
按形状分类:点状植皮,邮票状植皮,筛状植皮,网状植皮,整张植皮
按厚度分类:刃厚皮片,中厚皮片(又分为薄、中、厚),全厚皮片,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真皮移植。(添加表格)
3.?成活过程及要点
??成活——要有营养——通过早期的接触面血浆——晚期的血管建立
a.?血浆营养期
b.?血管营养期
移植?皮片与创面的组织愈合:移植皮片后,受区创面纤维蛋白渗出,使皮片粘附。4-5天后成纤维细胞发育为纤维细胞,术后10天粘连牢固。
4.?术后护理
5.?失败(皮片坏死)的原因及其避免和挽救方法
a.?血肿——最常见
原因:止血不彻底,包扎固定不妥,加压不够,凝血异常。
措施:48h内,及时清除,超过3天则无效。
b.?感染——主要发生在感染的肉芽创面
c.?皮片移动
d.?包扎压力不当——压力维持在2.67-3.33kPa为宜。
e.?皮肤移植的适应症掌握不当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二:皮瓣移植术
1.定义:?皮瓣是包含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由蒂部提供血液循环,通过转移或移植来覆盖缺损创面,修复畸形或再造组织器官的组织瓣。
2.分类
a.按形态分类:可分为皮瓣和皮管
b.按结构层次分类: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传统)皮瓣、筋膜皮瓣、肌皮瓣、复合组织皮瓣
c.按转移(移植)形式分类: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带蒂皮瓣又包括(传统)带蒂皮瓣、皮下组织蒂皮瓣、岛状皮瓣、肌皮瓣。
d.按血供分类:任意皮瓣(随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
??任意皮瓣:是随机设计?的不包含知名血管(即轴型血管)的皮瓣。
??轴型皮瓣:是包含知名动脉和伴行静脉、并以血管走型为轴线而设计的皮瓣。
?
2.适应症
a.皮肤组织缺损伴骨、关节、肌腱、大血管、神经干裸露,无法直接覆盖修复。
b.皮肤组织缺损,采用皮瓣移植获得良好的外形和功能恢复。
c.组织器官缺损,采用皮瓣移植再造,如眉、眼睑、耳、鼻唇、乳房、拇指、手指、阴茎、阴道等的再造。
d.洞穿性缺损的修复,如面颊部?、鼻、腭等,可以修复表里两面并获得良好血运。
????e.慢性溃疡(包括放射性溃疡)、褥疮等营养不良创面,采用皮瓣移植后良好的血液循环可促进创面的愈合。
????3.并发症
?????a.皮瓣血液循环障碍:内在原因和外在性原因
????b.皮瓣下血肿
????c.皮瓣撕脱
????d.皮瓣感染
4.?皮瓣的血供理论
?
?
5.?鉴别皮瓣血运的方法
a.皮肤颜色:正常—红润,苍白—动脉血供障碍,暗红—静脉回流障碍
b.皮温:比健侧低1-2℃,约33-35℃,相差3℃以上—静脉回流障碍
c.肿胀程度:中度肿胀—皮纹消失,重度肿胀—水疱
d.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延长—动脉供血障碍,缩短—静脉回流障碍
?
?
6.?皮瓣的延迟、断蒂和晚期修整
皮瓣断蒂术:皮瓣转移3周后与受区重新建立血液循环,此时将皮瓣蒂部切断、切除剩余组织或缝回原供区。
皮瓣修整:皮瓣移植修复缺损后的常见问题包括臃肿、不平整、皮肤感觉不能完全恢复以及深部组织修复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外科处理,以保护皮瓣防止烫伤、冻伤和其他损伤,皮瓣的去脂修薄等。
?
?
?
?
?
?
?
?
?
?
考点三:肌皮瓣
1.定义:是包含皮肤、皮下组织和肌组织,用于转移/移植修复缺损的复合组织瓣。
2.肌皮瓣血供模式
?Ⅰ型—单血管蒂:
????Ⅱ型—主、次血管蒂:
Ⅲ型—双血管蒂:
Ⅳ型—节段性血管蒂:
Ⅴ型—主血管蒂加次要节段血管蒂:
3.?肌皮瓣适应症
a.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缺损。
b.病灶局部血液循环较差,营养状况不良,形成难以愈合或伴有组织缺损的创面,如慢性放射性溃疡、慢性骨髓炎伴有大面积皮肤瘢痕、褥疮及深层重要组织结构或器官外露。
c.组织器官再造,如乳癌术后乳房再造等。
d.用于肌肉功能的重建,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屈肘、屈腕肌肉功能丧失等。
?
4.肌皮瓣的特点
?
?
?
?
?
?
?
?
?
体表良性病变
1.?色素痣
定义:是黑色素细胞聚集成巢状排列现成的黑色素细胞痣,简称黑痣。
分类:
a.?交界痣:是黑痣的早期发育阶段,病灶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特点:一般不恶变,在手掌、足底、外生殖器的交界痣有恶变机会,宜手术切除。
b.?皮内痣:表现为半球形隆起,呈淡褐色的小肿块。可光滑、可有毛发,直径多在1cm以内,很少恶变。
c.?混合痣:具有皮内痣和交界痣的特点,多见于成年人。表现为高出皮面的褐色或黑色的丘疹或斑丘疹。界限清楚,常有毛发。有恶变可能。
2.?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特点:出生即有,通常大于1cm。
3.?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出生即有。任何部位的面积在cm2,或直径大于20cm,或肢体、躯干痣面积大于cm2???。1-12%的恶变率,应早期手术预防切除。
4.?太田痣:是一种常在三叉神经周围发布一致的真皮层黑色素细胞增多的疾病,故又称眼上颌青褐色痣。是东方民族常见痣。特点:大多数出生就有,少数儿童才出现。表现为棕色、灰色及蓝色斑点组成的斑片,边界不清,斑片发生在前额、眼周、颊部及颧区,与三叉神经第Ⅰ、Ⅱ区分布一致。太田痣生长缓慢,无恶变倾向。
常考点:
1.?电灼法:适用于0.3mm大小的痣。
2.?局部切除法:切除范围超出2mm。
3.?分次切除法:面部稍大痣,每隔3-6月切一次。
4.?切除不缝合法:重要解剖部位,如睑缘、泪点、鼻前庭、外耳道、眉及头皮等0.5-1.0cm。
5.?太田痣:最佳治疗手段为-mm的激光。
6.?鼻背及鼻尖大于0.5cm的痣多采用皮瓣转移法。
7.?对恶变的痣,切除范围应超过色素痣旁3-5cm正常皮肤,同时行淋巴清扫,术后化疗。
5.?神经纤维瘤:为一种源于神经内膜神经膜细胞及神经束细胞的良性肿瘤。为无痛性结节或肿块,迅速增大,出现异常感觉或功能障碍时,应考虑恶变。
6.?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不显性遗传病。分为: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周围型神经纤维瘤病):常见,表现为牛奶咖啡斑,皮下多发性无痛结节,表现为条索状肿物。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中心型神经纤维瘤病):又称双侧听神经瘤病,少见,表现为牛奶咖啡斑,临床有耳鸣、眩晕症状。
7.?基底细胞癌
特点:基底—低恶性肿瘤,很少转移,具有侵蚀性,又称侵蚀性溃疡,好发于头面部,经久不愈的溃疡、湿疹
分类:结节溃疡型(最常见),硬化型,色素型,浅表型。
治疗:手术根治是最佳,切除范围超过正常皮肤4-5mm,躯干部结节型和溃疡型1.5cm,深度到深筋膜。放射治疗敏感。
8.?鳞状细胞癌
特点:早期为侵润性硬块,呈菜花状,边界不清,易出血,经久不愈,反复出血。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治疗:范围0.5-2.0cm,区域淋巴结清扫,分化度高,未发现转移,不需施行区域清扫,年老体弱,发现有软组织骨骼侵润,或局部淋巴转移者,可X线和r线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