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
开放共享积极共赢
每周五
18:00
追更新·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右下点在看
HELLO~
大家好,从本周开始,我们周五内容板块将更新为,我们将赵老留下的宝贵经验总结分享,追本溯源,从基础入手学习皮科精华。本板块主要针对赵医院校学生们,每周一点小收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皮科小知识吧。
第一讲痈疽原是火毒生
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
白芷6g,贝母6g,防风6g,赤芍药6g,当归尾6g,甘草节6g,皂角刺(炒)6g,穿山甲(炙)6g,天花粉6g,乳香6g,没药6g,金银花9g,陈皮9g。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阳热毒壅滞证。痈疡肿毒初起,症见局部红肿热痛,甚至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等。
本方被称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主治之证多由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所致。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局部红肿热痛;邪正交争于表,故身热凛寒;正邪俱盛,相搏于经,则脉数有力。当以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为治则。
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疗疮,故重用为君;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疮疡初起,其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予白芷、防风相配,通滞散结,外透热毒;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消未成之脓;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效。
仙方活命金银花,
防芷归陈穿山甲,
贝母花粉兼乳没,
草芍皂刺酒煎佳。
仙方活命饮治疗红斑性肢痛病案。
刘某,男,11岁。
初诊日期:年7月12日。
主诉:两下肢发红、灼痛,已5年余。
现病史:5年前出麻疹时高热,胸憋,喘促,曾住院1周余热退。第2年春天开始,自觉两侧下肢恶热,睡觉时喜欢外露,灼热呈逐渐加重之势。平时必须用凉水泡脚后,始能缓解。皮肤变粗糙,数月后局部发痒,灼痛。两侧膝以下肿胀,疼痛逐年加重,皮肤变硬、变厚,尤以两足底部为甚,不能穿鞋,夜不得眠。医院诊治,确诊为“红斑性肢痛病”。服用中、西药均未效。每年春天发作明显,迁延至秋后稍有缓解。因疼痛、烧灼感影响食欲及睡眠,全身健康情况每况愈下。
今年5月份开始,灼痛比以往几年更加严重,两手也开始出现红斑及灼热感。痛时难以忍受,每天因痛而昏厥二三次。经常用凉水浸泡,睡眠时仅能露宿于木板上,家长用扇子扇脚部才能入睡,不时又痛醒。7月份以来,疼痛症状更加重,两手抱脚,号啕大哭,或用手捶打双脚。红肿比以往更明显,下肢皮肤色紫黯。
检查:患儿两手抱脚呈蜷缩状,痛苦病容,不时啼哭,两眼惺忪无神,面色萎黄,发育、营养较差。两侧下肢自膝以下皮肤紫红色,呈高筒靴状,皮肤粗糙角化,胫前、足跟部有皲裂,脚跟部皮肤最厚。整个下肢皮肤如椿树皮样,两下肢肿胀,按之尚无凹陷性水肿。但患儿拒绝抚摸,触之即大声哭喊疼痛难忍。两手也发红斑,呈手套样。手、脚皮肤触之发热,足背动脉搏动增强。四肢被动活动不受限制。
脉象:滑数。
舌象:无苔,舌质紫红。
西医诊断:红斑性肢痛病。
中医辨证:疹后余毒未清,湿热下注,经络阻滞。
立法:清热解毒,活血内托止痛。
处方:
金银花15g公英15g地丁9g花粉9g
白芷4.5g木瓜4.5g赤芍6g鬼箭羽9g
乳香3g没药3g炒山甲4.5g炒皂刺6g
犀黄丸每次3g,每日2次。
外用马齿苋煎水调如意金黄散外敷。
二诊:服上方1周后,病情稳定,疼痛有所缓解,已不哭叫,未再发生痛厥现象。
三诊:年7月22日。足跟部开始流脓,而后肿胀逐渐消退,继服六神丸、蟾酥丸、犀黄丸。
四诊:年7月26日。前后足部角化厚皮开始脱落,最厚处为0.4cm。仅遗留足心部局限性厚皮。下肢皮肤也变软,病情明显好转,已停止用凉水泡脚。
五诊:年8月9日。患者疼痛已基本缓解。继服活血解毒丸、活血消炎丸。能穿鞋、能盖被入睡和外出玩耍。皮肤发红也逐渐消退,仅遗留淡红色痕迹,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正常。
六诊:年9月13日。复诊,症状已基本缓解。
解毒清热汤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公英30g,野菊花30g,大青叶30g,紫花地丁15g,蚤休15g,天花粉15g,赤芍9g。
清热解毒。
疔、疖、痈、急性丹毒初期及一切体表感染初期。
原书按语本方为赵老清热解毒的首选经验方,力专清热解毒。方中公英解毒长于消痈;紫花地丁解毒长于治疔毒;大青叶解毒清热凉血,常用于治疗瘟疫斑疹、丹毒等证;蚤休能解肝胆之郁热,息上扰之火毒,善治上焦痈肿疮毒;佐以赤芍凉血活血散瘀,花粉清热生津护阴。药少力专,各尽其用。既能协同解毒清热,且各有专长,故适用于疔、疖、痈肿、急性丹毒等一切体表感染的初期。
本方源于《医宗金鉴》之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公英、地丁、冬葵子、野菊花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功效。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我们可以借助五味消毒饮来理解解毒清热汤。五味消毒饮力专清热解毒,解毒清热汤是在此基础上加入凉血之大青叶、赤芍,散结之天花粉,解毒之蚤休等,使清热解毒之力加强,又有凉血、散结之力,可用于阳证之疖、疔、疮、丹毒,但限于轻症。
痈疖肿毒初起之红肿热痛以辛苦寒消散之,当用本方;脓毒内陷入营,心神被扰,解毒清营汤主之;脓毒动血,解毒凉血汤主之;劫后余生,解毒养阴汤主之。
解毒清热阳证轻,
公英野菊紫地丁,
青叶蚤休花粉芍,
疔疖痈毒皆能清。
解毒清热汤治疗药物过敏性皮肤疾患案。
李某,男,49岁。
初诊日期:年6月21日。
主诉:面部及胸背部发现红斑,自觉痒感已六七日。
现病史:1周前因感冒头痛服止痛片(药名不详)后,皮肤即开始发痒,随即在面部及胸背部发现紫红色斑,紫斑的中央出水疱,饮食不佳,大便燥结,溲黄,夜寐不安。半年前曾因服止痛片,出现过红斑,经治疗后红斑虽已消退,但色素斑仍不退。2月后,服同类药后又在原来的发病部位出现红斑,比前次稍大,而胸及腹部又见新的红斑,并出现水疱。
检查:口周围、颈、胸、腹及背部散发榆钱大小至银元大小的圆形红斑,中心呈紫黯色,外周有红晕,其间有水疱,破溃后有大量黄色浆性渗出,基底呈鲜红色之糜烂面。
脉象:滑数。
舌象:苔白中黄,舌质红。
西医诊断:固定性药疹。
中医辨证:湿热之毒邪内蕴,发为湿毒疡。
立法: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处方:
金银花12g连翘9g公英12g大青叶12g
干生地15g野菊花9g紫草6g茵陈12g
外用甘草油、黄柏粉调敷糜烂面。
二诊:年6月24日。服上药后,饮食增加,大便已通但仍不畅,溲稍黄,脉见缓,黄腻苔已退,面部红斑周围的红晕明显减退,糜烂面大部已被新生上皮所覆盖,未见新生之红斑。上方去野菊花、干生地,加白鲜皮、泽泻;外用药同前。
三诊:年6月27日。服3剂后,食欲好转,大便已畅,溲清,红斑周围红晕大部已退,遗有色素沉着斑,糜烂面愈合,临床痊愈。再服除湿丸以利湿清余热,巩固疗效。
固定性药疹也是常见的药物过敏性皮炎的一种。此类患者有头痛、面红、目赤、身热、溲黄、便秘以及脉滑数、舌苔黄腻、舌质红绛等热象,此及湿热蕴毒,热毒入营,凝聚于肌肤而发斑。本案患者皮肤散发红斑,有水疱,并有黄色渗出液,部分糜烂呈鲜红色,饮食不香,大便燥结,溲黄,夜不能眠,苔白黄,舌质红,脉滑数,均为明显之湿热结毒、灼伤营血之征。
方中金银花、连翘、公英、野菊花、大青叶清热解毒;赤芍凉血活血;生地、紫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茵陈清热利湿,利小便。所以服6月21日方3剂后,纳食香,便通,全身之红斑均见明显消退,脉缓,苔化,毒热渐退,故去野菊花、干生地,加白鲜皮、泽泻以加强清利湿热而不伤其阴,得以奏效。
END
本文内容来源于《赵炳南验方十一讲》
责任编辑:江雅楠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