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结膜色素痣症状
结膜色素痣描述
结膜色素痣病因
结膜色素痣病理
结膜色素痣诊断
结膜色素痣检查

超及导声垫优秀病例借我一双慧眼之基底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m.39.net/pf/a_5970332.html

作者:杨蓓蓓

单位:滨医院

正文共字,7张图

预计阅读全文需8分钟

跟着动图,适形,将自动成为VIP读者

定期有福利哦~

病例:患者,女性,62岁,5年前无意间发现左手掌肿物,约豆粒大小,无疼痛,无手指麻木,近期感肿物稍有增大,偶有轻压痛,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查体:左手掌小鱼际侧一大小约1x1cm肿物,突出于体表,局部轻度压痛,较固定,皮肤颜色呈褐色,无明显肿胀,指端血运正常,皮温感觉良好。超声表现为:左手掌小鱼际侧皮下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9x0.8x0.5cm,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呈低回声,皮损上方回声增强,CDFI:结节内血流信号较丰富。结节周围软组织未见明细异常回声改变。超声提示左手掌小鱼际侧皮下实性肿物,不除外肉芽肿型血管瘤。手术病理示:基底细胞乳头状瘤。

肿物外观:患者家属不同意拍照,未留取照片。

未加超及导声垫仅多涂耦合剂二维图像,仅显示皮下低回声,边界模糊显示不清晰。

未加超及导声垫仅多涂耦合剂彩色血流图像,由于探头悬浮于耦合剂表面,不稳定,不能准确显示肿物的真实血流情况。加超及导声垫二维图像,可清晰显示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结构层次,肿物位于皮下,且皮损上方表皮增厚,回声增强,内部低回声不均匀,基底部位于同一水平,两断与正常的表皮连在同一水平线上。

加超及导声垫彩色血流图像,可清晰显示肿物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加超及导声垫能量多普勒图像,可清晰显示肿物内部血流信号丰富,且为高阻动脉血流频谱。

病理示基底细胞乳头状瘤。

讨论:基底细胞乳头状瘤,又称为脂溢性角化病(SK),被认为是皮肤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1],临床上易与色素痣、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及恶性黑素瘤等相混淆[2]。既往认为,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头面部、躯干、四肢等的表面部,但有研究指出,该疾病可沉积于脑、肾、肝、心等重要器官,不仅可加速衰老进程,还可对细胞代谢产生干扰,影响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水平[3]。典型皮损表现为椭圆形,略高出皮面,淡褐色至黑色,境界清楚的丘疹或斑块。该病属于皮肤增生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状增生,其下界平坦,两端与正常的表皮连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患者皮损表面通常可见角化过度与油腻性磷屑等情况,认为其可能与血脂代谢存在一定关联[4]。本例患者肿物位置较表浅,且突出于皮肤,为更清晰的显示肿物的来源及周围组织回声特点,加用超及导声垫辅助检查[5],避免探头加压,观察肿物与皮肤的位置关系。本例超声图像显示为椭圆形低回声实性结节,肿物位于皮下,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皮损上方回声增强,考虑与肿物角化过度的病理改变有关。CDFI示瘤体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可能与瘤体内含有的血管数量较多有关。根据文献[6],对超声图像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特征由上自下分别为:①皮损上方增强高回声;②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③表皮高回声伴后方声影;④形态规则、边界清晰;⑤皮损内不均质低回声;⑥皮损内点状或块状高回声;⑦皮损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⑧皮损下方真皮回声减低。本病例主要表现为皮损上方回声增强,皮损内不均质低回声,皮损基底位于同一水平。诊断思路:1、皮下软组织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2、皮损上方回声增强,皮损内不均质低回声,皮损基底位于同一水平,两端与正常的表皮连在同一水平线上;3、CDFI: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PW:高阻动脉血流频谱;4、中老年患者。

鉴别诊断:

1、肉芽肿性血管瘤:是来源于皮肤和粘膜组织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高峰为青壮年(20-40岁),女性稍多。好发部位为头部、颈部、上肢,尤其是手指。临床表现为皮肤表面的孤立性结节,表面呈鲜红色,溃疡及出血十分常见。超声表现为表皮、皮下光滑椭圆形低回声肿物,内部回声均匀,无钙化、周围无声晕,无皮损上方回声增强,CDFI:极其丰富的血流信号,多数可见粗大的引流血管,PW:低阻型动脉频谱。2、基底细胞癌: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细胞,最常见皮肤恶性肿瘤,常见于老年人,头面部好发,常伴色素沉着,表面可有或无溃疡形成,很少发生转移。超声表现为较均匀的低回声结节或低回声带,内可见多发点状强回声,该强回声与预后相关,前缘强回声带不均匀增厚,凹凸不平,后缘侵入真皮层甚至皮下脂肪层,侧缘与真皮层分界不清,CDFI:血流信号多丰富。3、鳞状细胞癌:中老年好发,头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易继发于瘢痕、慢性溃疡、物理刺激、化学损伤等。皮损典型表现为暗红或肉色结节,中央溃疡或菜花状增生,少数可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与基底细胞癌相似,但低回声区内不伴有点状强回声,下缘侵犯深方组织可更明显。CDFI:可较基底细胞癌跟丰富。总结:基底细胞乳头状瘤超声多表现为皮下椭圆形低回声实性结节,边界清晰,皮损上方多回声增强,皮损内不均质低回声,皮损基底位于同一水平,两端与正常的表皮连在同一水平线上,结合临床症状及皮损外观,可以与其他皮下软组织肿物相鉴别。虽然超声对于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肿物病理诊断较为困难,但在超及导声垫的辅助下可获取足够信息,对判断肿物性质、侵犯范围至关重要,为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BraunRP,LudwigS,MarghoobAA.Differentialdiagnosisofseborrheickeratosis:clinicalanddermoscopicfeatures[J].JDrugsDermatol,,16(9):-.

[2]MinagawaA.Dermoscopy-pathologyrelationshipinseborrheickeratosis[J].JDermatol,,44(5):-.

[3]邓列华,胡云峰,谢明,等.老年性脂溢性角化病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31(6):-.

[4]KalegowdaIY,B?Er-AuerA.Clonalseboheickerasisversuspagetoidbowendisease[J].AmJDermatopathol,,39(6):-.

[5]张翠平,崔立刚,刘佩佩,等.超及导声垫在表浅软组织病变超声检查中的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35(6):-.

[6]王诗琪,刘洁,刘兆睿,等.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分析

[J].中华皮肤科杂志,,51(11):-.

这些天,因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mosesuzhijm.com/jmsszzd/9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