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力发展过程
需正确认识
●宝宝刚出生时,对光线就会有反应,但眼睛发育并不完全,视觉结构、视神经尚未成熟,视力只有成人的1/30。
●1月龄时,孩子的视力只有光感或者只能察觉眼前有物体在动,但看不清物体;
●3月龄时,孩子视力约0.02(对数视力表为3.3,下同),眼睛能追踪眼前近距离水平方向移动的人和物;
●6月龄时,孩子视力约0.04-0.08(对数视力表3.6-3.9);
●1周岁时,孩子视力达到0.2(对数视力表为4.3);
●2周岁时,视力能达到成人正常视力的一半;
●3周岁时,视力提高到0.6(对数视力表为4.8);
●4周岁时,视力可达0.8(对数视力表为4.9);
●从理论上说,5周岁左右视觉会发育成熟;
●6周岁时,孩子的最佳视力可达1.2(对数视力表为5.1)。
保健重点
抱着宝宝到处走走
●防止眼内斜:很多父母喜欢在小婴儿的床栏中间系一根绳,上面悬挂一些可爱的小玩具。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眼睛较长时间地向中间旋转,就有可能发展成内斜视。正确的方法是把玩具悬挂在围栏的周围,并经常更换玩具的位置。
●勿遮挡眼睛:婴儿期是视觉发育最敏感的时期,如果有一只眼睛被遮挡几天时间,就有可能造成被遮盖眼永久性的视力异常,因此,一定不要随意遮盖孩子的眼睛。
不要长时间用眼
●不要用眼过度:此时孩子的眼睛还处于不完善、不稳定的阶段,长时间、近距离地用眼,会导致孩子的视力下降和近视眼的发生。因此特别要注意限制孩子的近距离作业时间,一般每次不应超过30分钟。可以经常带孩子向远处眺望,引导孩子努力辨认远处的一个目标,这样有利于眼部肌肉的放松,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监测视力发育状况:此时应开始对孩子的视力进行监测,特别是要分别查两眼的视力,以便发现单眼的视力异常。因为视力不好的一只眼睛常常失去使用机会而发展成为弱视,弱视可由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散光)、斜视等引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6岁以前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最好每3~6个月做一次视力检查。
噪音损害视力
●科学研究发现,噪音不仅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而且还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研究指出,噪音能使人眼对光亮度的敏感性降低,还能使视力清晰度的稳定性下降,比如噪音在70分贝时,视力清晰度恢复到稳定状态时需要20分钟,而噪音在85分贝时,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再者,噪音还可使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另外,噪音可使眼睛对运动物体的对称性平衡反应失灵。
缺乏营养素也会造成眼疾
●维生素
维生素A对眼睛的新陈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维生素A缺乏症是引起眼干燥症的重要因素,它还可以引起结膜色素沉着,造成慢性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等;此外,维生素A缺乏还会导致视网膜视紫红质缺乏,表现出眼睛对暗的适应能力减退。
缺乏维生素B1在眼部表现为看东西模糊,眼睛干燥等,严重的会引起视神经炎。
缺乏维生素B2在眼部表现为视力减退,怕光,眼部灼烧感或异物感。
维生素C缺乏能使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从而造成出血倾向。维生素C缺乏会引起眼部的血管、组织出血,还可能引起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炎,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锌、铜、铁、镁、硒等与眼组织的关系很密切。
●锌在维持正常的视功能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眼组织中锌的含量在整个人体中的比例最高。缺锌可能导致夜盲,还可能引起视神经疾患及视神经萎缩。
●缺铜的小孩经常出现视觉反应迟钝,瞬目反射呆滞,白内障,视功能障碍等症状。
●缺硒会致使晶体代谢障碍,发生白内障及近视性改变。
开灯睡觉
医学研究表明,婴儿睡眠时不关灯会增加孩子患近视眼的可能性。
●国外医学研究人员在对4余名2~16岁的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睡在灯光下的两岁以下的婴儿与睡在黑暗中的婴儿相比,近视发病率要高出四倍。睡在黑暗中的孩子患近视的只占10%;夜间睡在照明灯光下的患近视的占34%,睡在室内较强光照明灯下的孩子,患近视的占55%。有关专家指出:婴儿在出生后头两年,是眼睛和焦距调节功能发育的关键阶段,光明与黑暗的时间多少,可能会影响幼儿视力的发育,希望家长应该慎重对待。
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