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窗外的水杉叶由绿而杂土黄色,再而带上赭石色,再一点一点落下。很大程度上,这不是由于叶柄的离层多么脆弱,而是由于风力太大。就算十一月的西太平洋出现了6个台风,远离热带、直面蒙古高原-华北平原的山东半岛还是免不了被寒潮一次次一锅端的命运。
冷空气带来的可能不止大风降温。11月10日,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碰撞,在渤海形成一个温带气旋,山东半岛上空是其对流最激烈的冷锋云带。强对流意味着大风、大雨与雷电,这些从图中云底强烈的湍流中可见一斑。果然,正在社团活动的我们听到了一次低沉的雷声,然后被大风和大雨点袭击了半小时——不过随后冷空气主体到来,天气迅速转晴。供图|百里香
气温被打压了一回又一回,在下旬跌破0℃,可惜并没有迎来初雪;但是在月初还能满足的条件,可供举行能够搞事情的、姗姗来迟的百团大战。
事实证明,相比图中烂大街的明信片相比,各种植物种子的玻璃瓶才更受吃瓜群众喜爱hhh。(为了吸引大批萌新,我社老人不可谓不处心积虑……咳咳,黑照就别想辣……供图|靈羽
有意思的是,纳新过后,我们组织的头两次“进行什么活动”的群投票,占优的都是赶海。我们推测,赶海较其他活动的优势在于,除了听起来操作性更强之外,确实能收获不少东西orz
在上面说的风雨中,潜伏于滩涂浅水中的一只鲜明鼓虾Alpheusdistinguendus。鼓虾即网红“枪虾”,其发达的螯肢可以高速收缩产生真空泡,以及转化为巨大且快速释放的动能,击晕猎物。供图|靈羽
这个扁平、柔软、几乎不动的东西一度让我们大惑不解:是软体动物、扁形动物还是什么卵鞘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是?经dalao指点,我们认为它是一只薄背涡虫Notoplanahumilis。供图|靈羽
海洋生物至少比陆地生物处于温差更小的环境中,因此冬天也颇有可观之处——这暂时按下不表;但是海边不只是海洋生物啊!红嘴鸥尚有大批大批的个体在滩涂上溜达,斑嘴鸭群集在水面的边缘,还有一只不愿离去的白腰杓鹬茕茕孑立,可能就要在此越冬了。
(基本没几个像素的)白腰杓鹬Numeniusarquata,顾名思义,以飞行时显现的白腰为主要鉴别特征。它是青岛最晚离开的涉禽之一,有一些个体甚至在此越冬,上个冬天在这片滩涂的礁石上曾停留了4只。供图|靈羽
下旬,自胶济线胶州-青岛市区段望向火车窗外,女姑口西岸的滩涂上花花绿绿,哪怕快速掠过也知道是一大群翘鼻麻鸭。而沿海的水塘里已多见绿头鸭和斑嘴鸭。
岸边的滨海公园里,黄杨和石楠,与供暖同步地穿上了草苫的套裤;波斯菊,或者说是近年来以讹传讹的“格桑花”,一边开完剩余的头状花序,一边被霜冻和低温慢慢冻毙,却总是有不习温带物候的小苗,刚刚从土中探出头;美国红梣、三角槭、石竹和梅花的树叶依然苦苦支撑,只是掉落了一部分;狼尾草和芒的茎叶渐渐枯黄,唯有毛茸茸轻飘飘的果序留在枝头,在分崩离析、散播种子之前,得以在阳光微煦和朔风呼啸之中,让白诗读者心中的浔阳江头,泛起跨越一千二百年的涟漪。
芒Miscanthussinensis和荻Triarrhenasacchariflora十分类似,区别在于前者花序的小花上有芒、后者没有,以及前者往往生于山坡、后者往往靠近水边。园林栽种的一般是芒的园艺品种,而图中为荻。供图|靈羽
不幸的是,乌桕和五角枫的浓墨重彩在月中的寒潮后被摧残殆尽,仅有少量叶片坚持至月末。飞阁流丹的景象失去了轰轰烈烈的陪衬,在夕照中宛如又一重汉家陵阙。
二
乌桕的叶子没了,果实还在。同理,在山间也有相同的东西,安慰每一个哀叹秋叶与生机之死的灵魂。
水榆花楸Sorbusalnifolia在低山坚持着一身金黄的叶和殷红的果,往往成为游人的重点关(cai)照(zhai)对象。说它“水榆”,只是因为叶子比较像榆叶。供图|靈羽
菝葜Smilaxchina是山东半岛最有代表性的藤状植物(并非严格的藤本)之一,以粗大、多刺、厚叶和红果为主要特征。振声苑南门以西也有一棵菝葜,估计为随树苗附带而来,但是树蓬勃生长,它被当作杂草屡遭斩首。供图|靈羽
甚至还有植物正在开花:狗娃花、月见草、牵牛(可见许多三四叶的小苗直接长出花蕾)、黄花蒿、翅果菊、蒲公英等物种甚至还在长出花蕾,可以硬撑,直到寒风把植株上每一枝花序都冻蔫。可惜,这个季节的传粉者——黄钩蛱蝶、小红蛱蝶、多种食蚜蝇、花蝽等,随着寒潮大抵要消失殆尽了,于是除了不得已被低于冰点的气温导致的胞内冰晶胀破细胞引起组织坏死冻死外,兜底的自花授粉大法好(
歪头菜Viciaunijuga的正常花期在暑假,可是这棵为何还在不要命地(x)开放?我们推测,它在正常花期前可能曾被修剪掉,但它作为多年生植物还可以从地下长出,之后不得不进行代偿。据说,“歪头”指其叶(退化到仅2片的羽状复叶)叶柄歪斜,“菜”指能吃——野豌豆属Vicia出产著名的蚕豆和《诗经·采薇》里的薇(巢菜),那么歪头菜可食基本上顺理成章。供图|靈羽
上旬的秋阳下,大量瓢虫在各个窗口飞舞,准备入室寻找缝隙越冬;多种蚜虫的雄虫(俗称蜜虫)和摇蚊成为夜灯下几乎仅剩的两类昆虫,蚜虫正是靠这些雄性在种群间迁飞,以有性生殖、交换基因,躲过冬天的不利环境。
中旬,秋虫的声音也弱了下去,消失在草丛之中。
上中旬尚在室内肆虐的蚊子,在下旬的暖气到来之时也不见踪影。只是在天晴的时候,空中可能还游荡着苍蝇、食蚜蝇和小红蛱蝶,毕竟外温动物(俗称冷血动物,即不能自主调节体温的动物)靠太阳一晒就能暖和过来。
一只齿美冬夜蛾Cirrhiatunicata,几乎是出现在路灯下最后的夜行昆虫。因为拍摄的第二天,是气温首破冰点之日。供图|靈羽
三
11月5日,我们最后一次记录到夜鹭,它是一只亚成鸟。在北方,夜鹭总体上是夏候鸟,但也有少量个体就地越冬,在不结冰的水边抓鱼吃,这里的“就地”包括北京、河北唐山、河南郑州等,以及济南大明湖。看来,我们的SDUQD并不在此列。(无冰的水面堪称食鱼鸟类的生命线,翻开《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你会发现苍鹭和普通翠鸟在关内是留鸟,出了关到了东北是夏候鸟,想来结冰是首要问题。)
北红尾鸲Phoenicurusauroreus,虽然多到菜但总是那么圆滚滚(*/ω\*)。供图|靈羽
看到这只夜鹭的那一周,红胁蓝尾鸲大量过境。典型林鸟的秋季迁徙,应自红胁蓝尾鸲止,虽然这之后还有大量北红尾鸲,但鉴于去年有个体越冬的情况,我们开除了北红尾鸲的籍(笑)。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黄雀Carduelisspinus似乎更多见于乔木种子多的地方(比如SDUQD东南山的针叶林),出现在SDUQD的它们成为了又一个校园新纪录。供图|靈羽
11月1日,骨顶鸡大摇大摆出现在北门人工湖中,看到人后只是从容不迫游进香蒲里。11月15日,绿头鸭先头部队抵达。11月22日,一群黄雀“下山”来到校园,可能是要去享用刺槐种子;同日,两只大麻鳽(基本上是冬候鸟)从北区的芦苇地中缓缓飞起,确认了其在SDUQD的存在。至此,冬候鸟已初具规模。
大麻鳽Botaurusstellaris虽然是鹭类的近亲(麻大概指斑驳的羽色),却有相当奇怪的习性:藏身于你永远看不透的芦苇里面,半夜行性,被发现时“石化”,脖子伸直、嘴垂直上指(大概是想装作芦苇)。供图|靈羽
操场东面,村口飞舞的蝙蝠只能撑到比较凉的晚上,估计它们已于下旬开始冬眠了。不过好在,同是哺乳动物的黄鼬和兔纸并不冬眠~
黄鼬Mustelasibirica这个小机灵鬼跑得很快,拍到个有遮挡的已实属不易……供图|靈羽
可惜它所处的这片草丛,已经被全校的除草行动给割掉了;振声苑东面的一列小池塘中的所有芦苇、香蒲和芦竹也都未能幸免。这样做首先毁掉了麻雀等小鸟夜宿的最佳选择之一,其次毫不留情地除掉了所有草本的种子和灌木的枝条——而这样定期洗牌后能快速恢复的是一年生杂草,是校内所有适应能力强的外来物种(尽管我们的路边已经有了不少外来物种,尤其是高大可供动物藏身的小蓬草……)。
滑稽的是,校园中这唯一的一棵著名入侵物种黄顶菊Flaveriabidentis却没有被拔掉。供图|靈羽
实际上,芦苇、香蒲这些高大水生草本的枯枝会被风摧折、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而据我们的观察,香蒲枯萎后因为茎弱叶长,不如芦苇耐久,已经倒伏了一大半,露出了暖季被遮蔽的一些水域;如果不作人工扰动,来春的芦苇地自然更新换代,就能满足不同时期迁徙的喜芦苇鸟类的需要。瞧,每个物种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自然在芦苇荡里已经基本进化好了。
你可能在文学作品里无数次听到云雀这种代表无瑕美好的鸣禽。实际上,云雀Alaudaarvensis长得面如土色(笑),而且在非繁殖季只在受惊时发出单调的吱吱声;倒是在草里隐藏的功夫,大概比文字里的描述还高妙,以至于我们基本只能拍到模糊的飞行状态(捂脸.gif)。供图|靈羽
至于草丛生境,如何去除有危险性的外来物种,维持一个高度足够的草地呢?我觉得,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并不是矮到能踩在脚下、外观整齐划一、充满奇花异卉的的草坪才是有美感的草地;荆条等小灌木与草混杂的灌草丛、高到沾衣欲湿、植物交错丛杂、生长朴素本土野花的草丛,或者生长白羊草、结缕草、狗牙根的矮草地,都可以是让从云雀到伞菌和人都能安居的……储才之地(强行靠到校训上.jpg)。
哦对了,毛头鬼伞Coprinus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白癜风治疗体系与技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