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结膜色素痣症状
结膜色素痣描述
结膜色素痣病因
结膜色素痣病理
结膜色素痣诊断
结膜色素痣检查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

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1号)等法

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

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一、相关概念(一)医院感染

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

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

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

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

露。-3-(四)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

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

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六)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

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

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医院感染病

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

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

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

(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

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4-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

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3.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或

称母婴传播。一般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

播三种。

(二)直接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的

过程。如经性接触造成的HIV病毒、淋病、梅毒的传播,由含麻

疹病毒的飞沫直接喷溅至易感者的眼结膜或眼、鼻、口腔粘膜所

导致的传播以及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的狂犬病的传播。经

由胎盘的传播属于直接传播。

(三)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

1.间接传播

是指传染源和易感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接触被

污染的物体或物体表面,或通过接触含有病原体的媒介而传播的

途径。2.飞沫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5μm)接触到易感者的眼、鼻或口腔

后而被感染称为飞沫传播。飞沫也可通过一些医疗操作而传播,

如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等。但飞沫因其颗粒较大,只能在空

-5-

气里短暂停留,故其传染性仅局限于传染源周围(1米以内)。

通过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面屏或护目镜等均可有效降低飞沫

传播的几率。

3.空气传播(air-borneinfection)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

飞沫核(5μm),在体外存留时间较长,且耐干燥,可以气溶

胶的形式漂浮到远处,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较长的距离和时间。

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以进入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目前所知,结

核、水痘包括-带状疱疹病毒(VZV)和麻疹三个疾病主要通过空

气传播。

(四)经虫媒传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

经虫媒传播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

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

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虽然

医院感染中不常见,但如果不采取有效防蚊措施,收

治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医院感染。

表1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下表为常见法定报告

传染病)-6-主要疾病名称传播途径甲类乙类丙类其它

呼吸道肺鼠疫麻疹、肺结核、流行性腮腺水痘-带状

(空气

非典型性肺炎炎、风疹、疱疹病毒

或飞

(SARS)、人感流行性感冒(VZV)、中

沫)

染高致病性禽(包括东呼吸综合

流感(H5N1)、新H1N1)、手征(MERS)、流行性脑脊髓足口病其它禽流感膜炎、百日咳、(H7N9、白喉、猩红热、H5N6等)肺炭疽、流行性出血热消化道霍乱病毒性肝炎(甲(除霍乱、型、戊型)、脊细菌性和阿髓灰质炎、细菌米巴性痢性和阿米巴性疾、伤寒和痢疾、伤寒和副副伤寒以外伤寒、流行性出的感染性腹血热泻病血液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梅毒-7-接触鼠疫

炭疽、新生儿破急性出血性水痘-带状

伤风、布氏杆菌结膜炎、麻疱疹病毒

病、钩端螺旋体风病、包虫(VZV)、中

病、血吸虫病、病、手足口东呼吸综合流行性出血热征(MERS)、埃博拉病毒病、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禽流感(H5N1、H7N9、H5N6等)虫媒鼠疫

流行性乙型脑流行性和地新型布尼亚

炎、登革热、疟方性斑疹伤病毒感染、寒、黑热病、寨卡病毒病丝虫病咬伤/狂犬病猫抓病抓伤性传播淋病、梅毒、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8-三、标准预防

医院医院感染需普遍遵

守的重要原则之一,其目的在于降低已知或未知病原体感染传播

的风险。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系列

防护措施,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知道所有患者的体内物质均可能具

有传染性,需进行相应的隔离和防护。倡导医务人员无论身在何

地,进行何种诊疗或操作,只要接触患者,均可能存在感染源暴

露风险,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一)相关概念

1.标准预防: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

感染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暴露风

险选用手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

安全注射、被动和主动免疫及环境清洁等。

2.个人防护装备(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

因子的各种屏障。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

裙、隔离衣、防护服和个人防护装备等。

3.隔离技术:采用适宜的技术、方法,防止病原体传播给他

人的方法。包括空间隔离、屏障隔离、个人防护装备(PPE)的

使用、污染控制技术如清洁、消毒、灭菌、手卫生、环境管理、

医疗废物处置等。

4.屏障隔离:是在易感者与暴露源之间采用物理性屏障的隔

-9-

离措施(如墙体、隔断、隔帘、薄膜)的统称。

5.空间隔离:利用距离与空间将易感者与暴露源进行分隔的

措施,如隔离房间。

6.额外预防: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的暴

露风险和传播途径所采取的补充和额外的预防措施。如呼吸道隔

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咳嗽礼节和安全注射等措施。

7.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做到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

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后的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他人

造成危害。

8.安全注射装置:用于抽取动静脉血液、其它体液或注射药

物的无针或有针的装置,通过内在的设计使其在使用后能屏蔽锐

器,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二)标准预防的原则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2.既要保护医务人员,也要保护患者。3.根据疾病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所有医疗机构均应普遍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措施

应覆盖诊疗活动的全过程。标准预防的措施不只限于有传染病的

医院或感染疾病科的医务人员,因为感染性疾病具

有潜伏期、窗口期和隐匿性感染的特点,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在出

现临床症状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因此,不应只在疾病明确诊断

-10-

后才采取隔离防护措施,而应覆盖诊疗活动的全过程。

(三)标准预防管理要求1.防护准备

所有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前均应树立标准预防的概念,

掌握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应用原则和技术要求。

医疗机构在执业中除了在环境设置和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医

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保障外,还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符合标

准的、能应对各种暴露风险所需要的防护装备(如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镜、防溅屏、防护手套、隔离衣、鞋套、靴套等),具体要

求如下:

(1)在医务人员频繁操作的医疗活动场所和出入口均应设

置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配备手消毒剂和干手纸巾等

手卫生设施;

(2)在高风险病区、隔离病区或传染病区应设有专门的防

护更衣区域;

(3)防护更衣区域除了配备上述防护装备外,还应设置穿

衣镜、靠椅(靠凳)、污衣袋、医疗废物桶以及沐浴设施等;

(4)所有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按不同型号进

行配备,并便于取用;

(5)防护更衣区的出入口张贴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图;

(6)制订更衣区域的清洁消毒制度与流程,明确岗位职责。

-11-2.手卫生管理

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手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重要环

节之一,所以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是标准预防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医院应将医务人员手卫生纳入医疗安全管理,并将手卫生规范、

知识、技术纳入临床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中。所有临床医务人员

在诊疗活动中除了应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外,还应特别

强调“一旦可疑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

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进行高风险操作或无菌操作时应戴手套,改变操作部位或目

的时应及时更换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

医院、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诊疗工作不尽

相同,但手卫生的时机还应强调如下环节:(1)下列情况之时:抵达工作场所;

(2)下列情况之前:直接接触患者、戴手套进行临床操作、

药品准备、接触、摆放食物或协助患者进食、离开工作场所;

(3)下列情况之间:对同一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

(4)下列情况之后:取下手套或取下个人防护装备、接触

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已知或可

疑被血液、体液或渗出液污染的物品,无论是否戴手套,只要有

个人躯体需求时,如使用厕所、擦拭或擤鼻涕等。

临床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培训,养成良好的手卫

-12-生习惯,才能将接触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四)标准预防措施的应用1.基于暴露后发生感染的不同风险进行防护

通常情况下,将医务人员感染暴露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成以

下四类:(1)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途径分类a.空气传播性疾病,如结核;

b.以飞沫传播为主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以接触(直接、间接)为主的传播性病疾,如手足口病;

d.以虫媒为主的传播性病病,如登革热。(2)按接触的情景进行分类

根据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的具体情景,分为以下三种:

a.与病人一般接触或暴露于污染环境中,如分诊、触诊、问

诊等;

b.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粘膜或不完整皮肤,如口腔检查、

穿刺、口腔护理、手术等;

c.有分泌物或污染物喷溅至医务人员身上和面部的风险,如

口腔诊疗、气管理插管等。(3)按感染的风险强度分类将感染暴露的风险按强度分为三级:

a.低风险:与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导诊、问诊等;

-13-

b.中风险:给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各种内镜、穿刺、注

射等;

c.高风险:给传染性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如手术、插管、尸

检等。(4)自身状态a.自身免疫状态(包括人工免疫)b.皮肤黏膜屏障是否完整;

c.其他:如医务人员自身处于感染状态,根据风险评估适当

回避或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2.根据感染风险暴露强度的特点进行防护

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临床医务人员除了在各种医疗活动存在

暴露感染的风险外,与所在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状态也密切相关。

如果在传染病非流行地区,一般医疗活动可能感染的机率相对较

小,所以其暴露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低,而在某种传染病流行的

地区,临床医务人员在一般医疗活动中发生暴露感染的风险明显

增加。3.按照可疑暴露的风险安全需要进行防护

按需防护的理念是基于标准预防的思想,结合临床医务人员

操作中可能暴露的风险强度和情景,从安全需求的角度而提出的

一种防护方法。(1)按需防护原则-14-

a.安全、有效、科学、方便、经济的原则,采取按需配备和

分级防护的原则;b.所有人员必须遵循公众意识的原则;

c.面向所有医务人员,所有人员必须参加培训、考核的原则;

d.防护措施始于诊疗之前而不是诊断明确之后。

e.违规必纠的原则;(2)按需防护的方法

a.基本防护:(临床每一位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措施)

适用对象:医院诊疗工作中所有医务人员(无论是否有传染

病流行);防护配备:医用口罩、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

作帽。

防护要求:遵循标准预防的理念;洗手和手消毒。

b.加强防护:(在基本防护的基础是上,根据感染暴露的风

险加强防护措施)

防护对象: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接触血液体液暴污染

的物品或环境表面的医、护、技、工勤等人员;进入传染病区域、

留观室、病区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转运传染病人的医

务人员、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和其它辅助人员、工勤人员或司机等。

防护配备:医用手套、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

镜、面屏、防护服、隔离服或鞋套和靴套等。

c.严密防护:(由于感染的风险特别严重,在加强防护的基

-15-础上,额外增加更为严密的措施。)

防护对象:甲类或新发再发传染病患者(如埃博拉病毒病、

中东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鼠疫等)或为原因不明

的传染患者进行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等有创操作时;为

传染病人进行尸解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全面型防护头盔

或其它全面型防护器等有效的防护用品。

总之,按需防护对临床医务人员而言,是在标准预防概念指

引下,基于临床诊疗操作中不同的暴露风险,根据安全防护的需

要而采取的一种适当、易行且安全的防护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疾病传播途径、感染风险强度及特点

及按需防护的原则及方法等综合考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流程(极高风险与高风险暴露)

1.极高风险

极高风险主要针对新型传染性与致死性很高的传染病,头

部防护需要额外增加防护头罩。(1)穿戴顺序

参照年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

防控指南,以诊治传播途径不明、高致病性、高病死率、以呼吸

道感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新发、再发传染病医务人员防护装备穿

脱流程为例进行说明。-16-

步骤1:手卫生,更换个人衣物,穿内穿衣或刷手服,去除

个人用品如首饰、手表、手机等;戴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2:戴医用防护口罩,做密合性检测步骤3:检查防护服,穿医用防护服

步骤4:戴内层手套(检查手套完好性,推荐乳胶手套),

覆盖防护服袖口步骤5:穿隔离服(非连脚)

步骤6:戴外层手套(检查手套完好性,推荐丁腈手套),

覆盖防水隔离衣袖口步骤7:戴护目镜,防护面屏或防护头罩步骤8:穿防水靴套步骤9:穿外层鞋套

步骤10:按标准操作流程,由同事协助确认穿戴效果,检

查全部个人防护装备是否齐备、完好、大小合适,确保无裸露头

发、皮肤和衣物,不影响诊疗活动。-17--18-(2)脱摘顺序

脱个人防护装备时,必须至少有一名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至

少包括防护服或隔离衣、口罩、防护面屏或防护眼镜和手套等)

的医务人员在场,评估个人防护装备污染情况,对照脱摘顺序表,

口头提示每个脱摘顺序,必要时可协助医务人员脱摘装备并及时

进行手套消毒。

步骤1:摘防护面屏(防护眼罩)(后侧摘)

步骤2:脱外层隔离衣连同外层手套步骤3:脱防护服连同内层手套及防水靴套步骤4:手卫生步骤5:摘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7:监督员与工作人员一起评估脱摘过程,如可能污染

皮肤、粘膜及时消毒,并报告上级部门,评估是否进行集中隔离

医学观察步骤8:沐浴-19-2.高风险

高风险与极高风险主要区别在于头部防护不需要额外增加

防护头罩。-20--21--22-3.隔离缓冲区(医务人员更衣)的要求

医院在设计隔离病房的缓冲区(医务人员更衣)时应首先考

虑到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便捷性与舒适性,隔离缓冲区

应配备手卫生设施,更衣柜,穿衣境,流程图,防护物品柜等,

个人防护装备脱除区除了充分考虑污染控制的要求如墙面平整

光滑,无死角,有上下水设施,摆放污衣袋,污物桶,手消剂,

卫生湿纸巾外,还应考虑到医务人员脱除污染防护服时身体的稳

定性,如增加靠凳或靠椅。淋浴区与卫生间应设置在医务人员流

线最便捷之处,并能保证良好的通风。四、管理要求

(一)各医疗机构要将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纳入医疗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主管部门与工作职责,建立医务人员职

业暴露感染(包括血源性暴露)的监测机制,完善高风险暴露的

医务人员免疫接种及医务人员暴露后的保护与保障机制。按照国

家相关标准配备充足的安全防护装备,在医疗机构的改扩建中充

分考虑到不同暴露风险特别是高风险科室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工

作流程、医务通道、防污染设备设施、安全针具、环境清洁与消

毒设施等。同时在(传染)感染性疾病的防控中,应统一标识系

统,便于临床科室及其它科室工作人员的识别与遵守,确保医务

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23-

(二)各区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将临床医务人员的职业

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时组织培训,并加强

督导,将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技能培训纳入“三基”“三严”和

继续教育体系中,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技

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风险。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办公室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mosesuzhijm.com/jmsszjc/643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