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董宏亮左岸
导读
进入冬季以来,各医院儿科的患者数量开始增加,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气温的下降,儿童及婴幼儿的患病率急速上升,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呼吸道感染等患儿数量激增,而这些疾病大多有很强的传染性,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由于儿科患者年龄较小,患病时极易哭闹,对于自身疾病的很难描述清楚,也不易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疗,而患儿的哭闹很容易对家长的情绪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对医务人产生过激言辞或行为,这对医务人员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而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不高时又会影响患儿的诊疗,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情况,感控plus梳理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患儿家长及医务人员能有所帮助,共同度过这个特殊阶段。不论是患儿家长还是医务人员,我们的共同目的,是孩子能早日康复,健康成长。
一、小孩生病,大多是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呼吸道感染等,这些疾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因此避免被传染是关键。
有句老话叫“病从口入”,大多数的传染性疾病都是通过“粪---口途径(通俗来说就是把病原菌吃进去)”所造成的,还有少数是通过空气飞沫呼吸进去的,因此在这个阶段,强烈建议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孩子吃东西前后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如果家长喂食,那么家长也要把手清洗干净,一定要用流动水来洗手,如果不具条件,建议使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来完成手部卫生。
呼吸道疾病的传染大多是通过飞沫传播,因此,小孩在公共场所时,应该佩戴口罩,家里如果有人有感冒应该戴口罩,尽量不要与小孩近距离接触。
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传染病接触传播与患者直接的身体接触,如集体游戏时的直接皮肤接触;或间接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件,如共用毛巾、梳子和衣服手足口病
结膜炎
头虱
疥疮
水痘
飞沫传播吸入或接触到患者打喷嚏、咳嗽、吐痰和讲话时喷出的飞沫,或从染有病原体的手触摸口、鼻、眼等的黏膜时传播流行性感冒
急性细支气管炎
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猩红热
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传染病空气传播病原体在空气中浮游一段时间,经呼吸道进入身体水痘
麻疹
肺结核
食物水源传播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
水或使用受污染的食具
病毒性肠胃炎
食物中毒
霍乱
杆菌性痢疾
甲型肝炎
戊型肝炎
病媒传播由病媒,通常是昆虫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寄居及繁殖由蚊传播
登革热
疟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血液/体液传播由输血或性行为等途径传播乙肝
艾滋病
总结:预防孩子生病最关键是手卫生和戴口罩,小孩吃东西前后一定要用流动水洗手(或手消毒),出门或家里有人感冒时务必给孩子戴口罩。
二、医院治疗时做好防护
小医院(门诊)接受治疗时应该做好防护,特别是患儿较多时,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发生,务必做好孩子的防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戴口罩。
医院来说,应该加强输液大厅的空气消毒,冬天天气较冷,很难做到开窗通风,加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较多,空气中的病原体较多,容易造成大范围交叉感染的发生。
总结:医院治疗时最好能戴口罩,避免与其他患儿接触;医院应该做好空气消毒,同时控制小孩的陪人数量,拥护的环境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三、家长要控制好情绪,珍惜儿科医生这个宝贵的资源
中国儿科医生的数量严重不足这已是公认的事识,而造成这一局面中国家长负有很大的责任。医患关系中最紧张的莫过与儿科医务人员与非患者(患儿家长)之间的矛盾,而家长对儿科医务人员的言辞激甚至是行为过激让很多医生都不愿意从事儿科专业,因此希望家长们要珍惜给自己小孩看病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和您一样,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患儿的哭闹是导致家长情绪激动的重要原因,希望家长们明白,孩子哭闹是正常现象,正是患病才会哭闹,而哭闹必然使患儿很难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容易出错,希望家长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小孩,配合好医务人员的治疗。
孩子的健康牵动着至少三个家庭大人的心,我们都希望小孩能够健康成长,不要生病,那么希望家长能够积极了解疾病的传播特点,至少做到给孩子,给自己多洗手,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给孩子戴好口罩,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措施无疑是最有效的。更重要的是,医院接受治疗,请务必安慰好自己的小孩,更不能因疼小孩而造成自己情绪激动影响医务人员的正常诊疗工作,一起配合好医务人员的诊疗,使孩子早日康复。
阅读链接
点击图片了解事件详细信息
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感控资讯
感控plus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