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知识普及
即将进入9月,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都相继开学,外地学生集中返校,人群流动性强,短时间内大量学生聚集,容易给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条件。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教孩子们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谨防传染病侵袭。
1
1水痘1.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传染源是水痘患者。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直接接触或接触到水痘疱液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通常为14~16日,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3.主要临床表现: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约历时1—6天。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4.预防和控制:
(1)对患者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脱落为止,不少于发病后7天。
(2)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3周,加强教室通风换气。水痘患者的用具等需要暴晒或煮沸消毒。
(3)接种水痘疫苗可降低水痘发生率。
2
2流行性感冒1.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2.传染源是流感患者。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4.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5.预防和控制:
(1)居家隔离,隔离至退热后2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天。
(2)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流行期间的集体活动,不去病家串门,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
(3)易感者可服板蓝根3-5天。有条件者可每年9月至次年3月接种流感疫苗。
3
3手足口病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常见。
2.传染源是患者及隐型感染者。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
3.主要临床表现:咽痛,厌食,低热。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4.预防和控制:
(1)居家隔离治疗、休息,减少交叉感染,隔离时限为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后1周。
(2)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现所上市的手足口疫苗为EV71型,并不能预防其它病毒型的手足口病。
4
4流行性腮腺炎1.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
2.传染源是患者和携带病毒者。可经直接接触唾液或飞沫传播。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
3.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以耳垂为中心疼痛,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严重者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5.预防和控制:
(1)加强晨检,早期发现,隔离治疗,隔离病人自发病至腮腺肿大消退止,不少于发病后9天。
(2)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并尽量做到外出戴口罩。
(3)可通过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内的麻腮风疫苗达到预防效果。
5
5麻疹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
2.传染源是麻疹患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具有传染性。人类普遍易感,冬春季常见。
3.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4.预防和控制:
(1)隔离患者,做好护理,减少并发症。定时通风换气,要用温水清洗颜面、眼鼻分泌物,定时用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2)接种麻疹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力措施,无特效药物。
6
6结核病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病灶在肺部(肺结核)多见。
2.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可能染病。全年均可发病。
3.主要临床表现: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午后低热、盗汗、胸痛、食欲不振、疲乏和消瘦无力等症状。
4.预防和控制:
(1)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多开窗通风,开紫外线灯或多晒太阳。
(2)休学学生可根据病情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医院或居住地疾控中心的管理。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医院定点门诊进行免费筛查。医院医院医院。
7
7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1.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性疾病。
2.传染源是主要是患者。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可能感染病原体。人群普遍易感。
3.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4.主要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并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等症状。
5.预防和控制:
(1)对患者需隔离,隔离期不少于7天,一般为10天。
(2)本病发生流行时,应严格禁止病人到游泳池游泳,为保护易感人群,其他学生也应暂停游泳。
(3)对病人的治疗要彻底,以防其成为慢性结膜炎,加强用眼及个人卫生知识宣传。
8
8细菌性痢疾1.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又称志贺氏菌病,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2.传染源是菌痢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
3.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3天。
4.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起病、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5.预防和控制:
(1)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宜早期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2-3次粪便细菌培养呈阴性,或大便正常一周才可解除隔离。
(2)对患者的住处、食具及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传染。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
请大家共同做好这几件事!
1.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玩具、衣服、被子等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2.勤换衣被,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3.疾病流行期间健康儿童应尽量不到公共娱乐场所去玩,避免接触传染源。
4.在校期间感染传染病的孩子,为了他人健康,家长请不要隐瞒,敬请带孩子去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医院进行检查,并将诊断证明及病例复印件交由学校存档。完全康复后,请家长带孩子以及病历本到辖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凭中心开具的复课证明返校。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